读博期间发表几篇SCI论文合适?

博士生属于我国学术精英群体,在找工作时,有多篇sci论文在手会更有优势。那么博士生发表几篇sci论文合适呢?

  在国外读博期间,paper会跟Frenchfries,burger,coke等一样会成为你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早上起来用读newspaper,上厕所要用toiletpaper,去到办公室要读scientificpaper,打印要用A3paper,处理文件时还偶尔会有papercut,有了实验数据就要开始写paper,为毕业遥遥无期感到焦虑,连梦呓里也是”我要发paper”。虽然说国外博士毕业不会像国内研究生那样有明码标价的文章数量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导师觉得你的工作量达到要求了,即使没有文章按道理也能顺利毕业,但是一般来说,毕业时手上一两篇文章还是有的,起到“遮羞布”的作用。我自己五年的博士期间,文章不多仅比遮羞布级别稍微好一点点,3篇一作1篇二作。对于博士学位和科研,我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不抱有太多梦想与激情,只求按时毕业。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一篇二作,是刚去第一年做的一个小项目,当然主要抱的是师兄的大腿,半年一篇二作的开局,让我对科研还是有了不少憧憬,但是开始做自己的项目之后,才发现到处都是坑,仿佛站在钉子户的高台上,往哪里迈脚都是一个结果。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天天都在与失败且没有太多价值的实验结果搏斗,陷入希望带来失望的无限循环。我从这堆失败数据里扒拉了一些出来写了个报告,混过了资格考试,但是内心的着急却没有丝毫缓解。实在沉不住气了,我就直接跟老板聊天,说两年多了文章还八字没一点,这可咋办啊?老头来了一句把我打发了“focusonthescienceandeverythingwillcomealong”。死撑到了第三年的下学期,终于等来我人生的第一篇一作(影响因子为14)。我还清楚记得,收到接收通知邮件时,我刚好走进一家pizza自助餐厅,逐字逐句地将邮件看了三遍然后放下手机,跟同伴们说了句,文章终于发出来了,大家一番道贺拍拍的肩膀,牛逼啊。在这之前的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在奢想这一刻到来时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来发泄我的兴奋和郁闷,可当这个瞬间真的到来时,我却出乎意料的平静,掺杂着点忧愁,甚至还丧失了本已准备好开怀大吃的胃口。在接来的一年多里,我又陆续发表了另外两篇文章,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可能是把前面踩过的坑都被踏平了。在发第二篇文章时还有个小插曲,我的科研热情一度有所反弹,我带着激动与期许,把第二篇follow-up文章的稿子交到导师手里时,我默认了可可以尝试再投一次影响因子为14的杂志,而且非常有信心大概率会被接受的,毕竟日后回国发展的话,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重要的。

结果,导师不紧不慢地说,"这次我们提交到JPCC(影响因子4.5左右,他眼里没有影响因子这个概念)",我这暴脾气,实在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直接问道”why,ACS-Nanoisapparentlymoreinfluential“,

老头嘴角上扬,奸诈地说道”duringtheprogressofaproject,wehopetheresultsaccessibletodifferentcommunities."

听完这个回答,我心已经彻底凉透了,走出办公室后,我就钓鱼去了,还做个鸡毛实验。

做完手上的项目,总共发了三篇一作,课题也顺利申请到了能源部的基金,能够资助课题的后续开展。读博读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我身上也没有太多剩余价值可以被榨取了,然后就愉快地按时毕业了,这五年也不失为一段不错的人生体验,即使不走上科研的事业,但终究会对我后续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QQ
  • 服务中心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