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投稿方式:http://wxyc.ajcass.org。

  195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学术刊物,本学科研究的许多新成果都藉本刊得以发表和确认,它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国际汉学界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代表性。

55566.jpg

55566.jpg

55566.jpg

  内容提要

  论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系合本子注本

  袁传璋

  内容提要

  清儒卢文弨、邵晋涵等首倡《史记集解》原别自单行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之说,张元济持同样的观点,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出版说明》、修订本的《修订前言》沿袭张说,陈陈相因,形成定论,影响至巨。通过研读隋、唐史《经籍志》《艺文志》的著录以追本溯源,解析《史记集解序》《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关于“集解”与《史记》本文合体的言说,全面清点并分析《史记》本文与三家注字数,可证明《史记集解》别自单行而不与《史记》正文相附之说不能成立。“《史记》八十卷裴骃集解”是裴骃据徐广《史记》校本随文施注,合本文、子注为一体的合本子注本。裴骃本保存了《史记》文本,是《史记》三家注本形成与传播的源头。

  关键词

  裴骃《史记集解》合本子注

  [作者简介]

  袁传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过专著《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等。

  郭璞《游仙诗》主旨新论

  ——从《诗品》“坎咏怀”说的批评边界谈起

  葛志伟

  内容提要

  郭璞《游仙诗》主旨问题至今仍有争议,其中又以《诗品》“坎咏怀”说影响最为深远。但锺嵘立论有其特定的批评边界,他旨在反驳以刘勰、李充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为自家选诗、论诗张本,摘句具有鲜明的“为己性”特征。论者欲准确把握《游仙诗》主旨,首先就要弄清郭璞当时的创作动因。檀道鸾《续晋阳秋》对此有相当完整的叙述,逻辑谨严,“至过江,佛理尤盛”的文化变局对身陷社交困境的诗人有所启发,是《游仙诗》创作的直接动因;东晋门阀士族普遍信奉神仙道教,郭璞《游仙诗》借鉴早期道教传播中的某些特点,将自己塑造成“师者”的形象,试图利用士流这种信仰获取文化身份的认同,文本间隐藏着较明显的交际功能。

  关键词

  郭璞《游仙诗》主旨门阀士族

  [作者简介]

  葛志伟,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锺嵘〈诗品〉与中古五言诗经典谱系的建构》等。

  李杜优劣论背后的学理问题

  蒋寅

  内容提要

  自中唐以后,李杜一直齐名并称,尽管李杜不可论优劣直到今天仍为学界的主流意见,但在历代的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中杜甫明显占有优势。这一现象引出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李杜可否论优劣?二、如何评判李杜优劣?三、杜甫凭什么理由胜出?若从经典化的视角,结合传统的作家品第论便可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学理进行探讨,最终可以发现:杜甫的诗歌史意义超过李白的理由在于杜诗创造了一种与古典审美理想相联系的有关“老”境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

  李杜优劣经典化老诗歌美学

  [作者简介]

  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清代诗学史》第一、二卷等。

  贞元时代的南北文学集群及其诗风趋尚

  罗时进

  内容提要

  贞元一代居“中唐”之“中”,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单元和发展环节。天宝、大历耀眼的光芒与晦暗的色调都映射此际,它在阻隔、筛滤、吸收中运行,形成了新的光谱。正是这个新光谱以复式之光照亮了元和、长庆的文学旅程。历史是一个前后连贯、变化不居、存在内在发展逻辑的过程,讨论大历与元和文学应与贞元文坛的存在协调起来,看到三个阶段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复杂性,注意贞元时代因文学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特点,即文坛出现了江南化倾向、文学理论形成新的驱动力、诗歌创作形式与风格走向多元、写作题材更多世俗性与日常性、精神向度趋于娱乐化与宗教化。

  关键词

  “中唐”之“中”贞元文坛诗歌风尚南北文学集群

  [作者简介]

  罗时进,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唐诗演进论》等。

  论“周姜体派”

  沈松勤

  内容提要

  以姜夔、张炎为代表的宋元之际的词人群体在远祧周邦彦、近宗姜夔的过程中,建构了以体格、体性、语体为基本要素的规范体系,形成了自具特征的“周姜体派”。该派词人既遵循相同的规范要素,又有着各自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对认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具有借鉴意义。“周姜体派”活跃于宋元之际,与同时的“苏辛体派”联镳竞逐,共同开创了词的繁荣局面,同为词史上的里程碑,在后来词的中兴历史中,也都具有范式意义。两种体派难分优劣,无须轩轾。“周姜体派”词史地位的确立与词史意义的呈现,与朝代更替并无内在联系。

  关键词

  周姜体派规范要素词史意义

  [作者简介]

  沈松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北宋文人与党争》等。

  金代磁州窑系瓷器词曲研究

  廖奔

  内容提要

  金代磁州窑系瓷器上书写有许多不见记载的民间词曲,既能拾遗补缺《全金元词》,又反映出金代词曲发展演变的状貌。搜集整理这些文物史料,对之进行年代甄别和内涵研究,可由中窥见金地民间词曲创作的普及性、内容倾向与宋词的同与不同、牌调的承袭与新创、宫调体系及牌调的宫调归属、格律和韵辙特征等,从而探查金地词曲创作与民间歌唱的情形,为词曲过渡和北曲缘起追索路径。

  关键词

  金代磁州窑瓷器词曲

  [作者简介]

  廖奔,中央戏剧学院特聘研究员。出版过专著《中国戏曲史》等。

  唱与图合:金台岳本《西厢记》插图的文学批评解读

  乔光辉

  内容提要

  弘治金台岳刊本《西厢记》卷首与正文共有二百五十四版插图,这成为书坊主干预文本的重要手段。基于将《西厢记》打造为“魁本”的目标,卷首像赞式图文结合方式干扰着读者阅读,激发读者对文学作品作对话式思考;而“钱塘梦景”插图,则抬升司马猷地位,使司马猷、张生、郑恒三足鼎立。正文插图服务于“唱与图合”的目标,图题为读者阅读提供空间语境,也制约着戏曲文本的阅读节奏;不同版式插图的次第出现,使阅读产生类似看戏的舞台现场感;多叶联版式的插图选择也有着绘工与编辑的精心考量。金台岳本图像叙事留有特定时代舞台叙事的印记,插图以美术的隐喻、象征与文本发生意义的互动。

  关键词

  金台岳本《西厢记》图像叙事隐喻

  [作者简介]

  乔光辉,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等。

  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与中西文学的首次邂逅

  陈恩维

  内容提要

  罗明坚是第一位进入中国也是第一位创作中文诗歌的来华耶稣会士。他筚路蓝缕编纂《葡汉字典》,创造性地利用多种已有的中文教材,第一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学习方法。他通过对晚明蒙学、劝善文学、八股文的学习,逐步掌握了格律诗的写作技巧。其所撰中文诗歌,将天主教基本教义和西方文学与文化引入晚明文学现场,并以之与中国文学传统和自身经历相结合,是一项突破性的跨文化交流创举。他以诗歌为桥梁,与王泮、徐渭、欧大任等著名文人进行直接交流,回国后又尝试进行中国典籍多语种外译,首开中学西传之先河。他创造性的跨文化实践,不仅开晚明以来汉语基督教文学之大端,也对当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罗明坚耶稣会文化适应跨文化

  [作者简介]

  陈恩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明初岭南诗派研究》等。

  女性词的早期阅读及其历史认识的形成

  叶晔

  内容提要

  女性词在宋元明时期的阅读情况,受到性别观、文体观、出版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直到明万历《花草粹编》问世,女性词才有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展示空间。但以调编次的“谱体词选”模式,尚不足以构成相对清晰且自觉的关于女性词的历史认识。以世次为编纂方式的《古今女词选》《名媛诗纬诗余集》《林下词选》的出现,让晚明以前的女性词在历史时间的维度上完成了文本汇集。而对《兰雪集》《杨升庵夫人词曲》的适时发现与表彰,更是填补了女性词曲史在宋末至明中叶间的名家空白。这一观念上的变化,发生在崇祯至康熙前期的数十年间。只有女性读者普遍形成了对女性词的历史认识,女性词文学传统方可谓“成立”,进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及批评自觉。

  关键词

  女性词《花草粹编》《古今女词选》阅读史性别史观

  [作者简介]

  叶晔,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出版过专著《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等。

  文气论与明末清初之文风

  马将伟

  内容提要

  文气论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文论话题。论家常以“元气”“真气”等术语阐述他们对文学的体认,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赋予这一经典论题以新的内涵。此时期的文气论特别强调“厄运危时”的时变意义,以天地之元气征实于忠义之旨,是鼎革创伤的文学反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受心学理气一元论的影响,“文以理为主”成为共识,但与宋学背景下的主理论有内涵上的不同。此时期强调文通时变,“理”“识”并举,倡导识时务的经世之文;审美上则表现出对刚健质实之风的崇尚。倡论者又能在创作中践履其文章观念,形成一代文风,对清代文章学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文气论理气经世文风明末清初

  [作者简介]

  马将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出版过专著《易堂九子研究》等。

  清初诗坛对竟陵诗派的回护

  ——兼论清初诗学对中晚明诗学的承继

  代亮

  内容提要

  清初诗坛对竟陵诗派特别是其领袖锺惺和谭元春的接受,具有多元面相和复调特征。有识之士反拨指责竟陵的风气,廓清锺、谭与其趋从者的界限,并揄扬其诗心、诗风与诗论中的精髓,肯定其在明诗发展链条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众多诗坛翘楚的创作实践也不同程度地取法锺、谭。在此基础上,他们折衷七子与竟陵,力图消弭门户之争,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趋向,从而催生了回护竟陵诗派的潜流。这一潜流虽然在后世受到了极大的遮蔽,却是竟陵诗派在清初接受的重要侧面,也展现出清初诗学与明代中后期诗学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

  清初诗坛竟陵诗派回护

  [作者简介]

  代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发表过论文《法式善的宋诗趣尚》等。

  钱谦益“香观说”中的感官隐喻与明诗批评

  李秉星

  内容提要

  “香观说”为钱谦益晚年所倡诗论。以香气的感官经验与隐喻表达为契机,钱氏不仅系统地批评了声色迷乱的七子派诗风,也建构了可以对抗时代、逆风远熏的理想诗学。他将徐波、旦公等人的诗歌推为内蕴香气的代表,以对照于时人创作中熏染著香、偷词窃句的“伊兰恶臭”。借助香法来疗救病入肺腑的恶道诗魔,可谓钱氏的核心关切之一。“香气诗学”的诠释旨趣,便是希冀通过对抒情诗“灵晕”的追寻,使诗歌创作摆脱近代诗论的诸多桎梏,从而回归更为纯粹的情感与诗学世界。

  关键词

  钱谦益香观说感官隐喻明诗批评

  [作者简介]

  李秉星,南通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发表过论文《叶绍袁〈甲行日注〉的风景书写与抒情表达》等。

  王夫之诗学批评观与《庄子》“朝彻”之境

  陈勇

  内容提要

  “朝彻”是王夫之《庄》学阐释的重要范畴。在哲学意义上,“朝彻”是依据“无耦之天钧”的理念,超越物我、天人、生死等对待关系,臻于真正、圆融、绝待的澄明。在王夫之诗学中,“朝彻”之天象衍化为“春晴始旦”等意象,涵摄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境界、语言风格、意脉气韵等方面。“无耦之天钧”则具有批评方法论的意义,表现为在形色与天性、性与情、古与今、远与近、生与死、幽与明等关系中不生对待且能相互包涵。无论在哲学还是诗学中,王夫之于《庄子》“朝彻”“天钧”之义均有所扬弃,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倾向,且批评其“有所明而丧其诚”,最终坚守的仍是儒家“诚明同德”的中庸之道。

  关键词

  王夫之诗学《庄子》朝彻天钧

  [作者简介]

  陈勇,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王船山“现量”诗说原论》等。

  言文之间:汉宋之争与清中后期的文章声气说

  胡琦

  内容提要

  著作能否成“文”的问题,是清代汉宋之争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词多俚俗的语录和繁芜累气的考证文字皆难以诵读,故而桐城文家强调古文的“言语”属性,并发展出一套声气论,主张古文之音节声调乃是作者性情神理之外显,而其长短高下,则以句读之离析为基础。主汉学的阮元则强调“文”有别于“言语”,主张从用韵、比偶等特征构建“文”的声音本质,但其说在道咸之后逐渐被融摄到古文声气论之中。晚清章太炎在“有句读文”之外,更推崇图表谱录之类的“无句读文”,从根本上质疑言语中心的文学观,以此论证书志、疏证等汉学家著述文体之可贵。汉宋之争促使知识界不断深入反思“文”的概念,推动了清中后期文章学中声音理论的发展演进。

  关键词

  声气说言语汉宋之争桐城派章太炎

  [作者简介]

  胡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发表过论文《词章趣味与经典重置:以〈檀弓〉批点为中心》等。

  北齐文林馆考论

  庄芸

  内容提要

  《北齐书·文苑传序》载录了一份六十余人的文林馆待诏名单,该名单实据多道诏书剪辑拼合而成。据此考证,文林馆可分为两个阶段,颜之推《观我生赋》自称“专掌”待诏者以编撰《修文殿御览》之事属于前一阶段。该阶段待诏文士三十余人,包括监撰大臣、制定撰例的南方文士以及参与编书的中低层文士三个群体。“衣冠宰相”祖珽对文林馆的设立与运作起了重要作用,其整顿政务、革新政治的举措也使得这批中低层文士获得晋升,大量进入台省担任要职。待诏文林馆铺就了北齐末年的文学宦达之路,又塑造了文学胜流的身份认同,在后一阶段也依然为贵游所重。

  关键词

  北齐文学文林馆《修文殿御览》祖珽

  [作者简介]

  庄芸,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发表过论文《魏齐之际文士交游新论》等。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QQ
  • 服务中心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