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推进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17年办学历史,具有优良传统、丰富积淀和深厚底蕴的沪上名校。1999年学校建设成为寄宿制高级中学,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秉持“选择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结构治理,着力塑造“乐群笃学、协同致远”的学校精神,努力建设成为上海一流、国际知名、受人尊重的品牌学校。

  学校在《2020~2023发展规划》中提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研学考察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和晋元微、群、专项课程推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2020年制订颁布的《晋元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晋元有着优良的劳动教育传统。在校史陈列馆中讲述着晋元人关于劳动的感人故事:1958年,因条件简陋,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全校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清理水塘、平整土地,建设操场,修缮教室;1969年,108位68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同车前往兴凯湖畔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以艰苦的劳动锻炼自我,以火红的青春建设和保卫边疆。2008年,毕业40周年之际,他们又集体回母校,参加植树劳动,美化校园、纪念青春……这样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后辈学子。

  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学校劳动教育要注重在推进时坚持价值体认这一核心目标,强化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弘扬,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认劳动不分贵贱,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品质。立足于这样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积极开展技能学习、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始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晋元将坚持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推进,以此不断整合要素与资源,融通校内与校外,涵盖生活与生产,确立起“感知-认同-内化-践行”的劳动教育育人路径。通过近阶段的思考与实践,策划与开发,晋元初步构建起涵盖劳动认知与劳动实践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训练、劳动服务实践、职业劳动体验等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协同推进原则。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的途径和德育类似,仅靠落实必修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协同所有学科以及课内外活动共同来落实。《意见》也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而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类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必须确立劳动教育需要系统规划、协同作用、融合推进的原则,并体现在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中。除课程协同之外,协同推进原则还应体现在家校协同、校企协同、学校与校外社会资源协同以及学校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协同等方面。目前,晋元已初步形成党总支领导下,思政教育处负责,与年级部、后勤保障处、生活服务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相关人员共同组成校内师资团队,校友、家长、共建协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校外导师团队,协同配合,推进劳动教育的局面。

  有机融合原则。“要让学生爱上一所学校,先让学生爱上这里的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向往,引发学生共鸣共情,才能受到学生欢迎,促使学生投入,从而起到引领成长、塑造人格的效果。故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须关注要素与载体,目标与过程、内容与形式、习得与应用的有机融合,方能构建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获得提升与成长的课程体系。

  丰富选择原则。晋元以“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为办学理念,构建选择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体系,秉持尊重差异、丰富选择的原则,着力构造多元化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课程平台,让不同品性、禀赋、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个性化发展,而对于劳动价值认同、劳动精神培育又殊途同归。

  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则。学校要根据劳动教育目标,结合学生不同年段的特点、学业任务轻重、劳动技能要求高低和学校及周边可开发和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地预设各年级劳动教育目标与主题,有机融入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活动的主题融为一体。目前,晋元已初步形成高一年级侧重感知与认同,高二年级侧重体验与养成,高三年级侧重内化与践行,并配合以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序列。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构建课堂教学与仪式教育、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认知课程系列。依托课堂主渠道培育劳动精神,深入挖掘、充分协调高中学段各学科,在课堂主渠道中大力凸显劳动价值,颂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意识,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如古诗文、民族艺术、历史故事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的劳动精神培育,通过校史教育、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学生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树立感恩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与品质。如在五一前夕的晋元文化节上举办“劳动最光荣”高一年级演讲比赛。再如部分劳动教育班会主题,包括“劳动创造世界”“AI来了,我们还要劳动吗?”“劳动创造幸福、文明薪火相传”等。

  构建平台多元、体验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系列。一是劳动技能训练,按照晋元课程方案中的技艺专项课设置,在通识课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在技术或艺术领域个性发展。选择艺术方向的学生将在舞蹈、声乐、演奏、表演等项目中开展学习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的劳动也是劳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选择技术方向的学生则依托新建成,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材料与制作、机械与结构、系统与控制、智能制造、设计空间等功能区域的工程学创新实验室群,开展基于劳动技术通识课项目化学习和工程学专项课程的劳动实践,培育创新素养和工匠精神。

  依托校内师资力量,开设图书馆管理、残障儿童和孤寡老人心理疏导、文档资料整理、博物馆讲解等劳动技能培训课程。此类课程对接常见的高中生志愿服务类型,将与高中志愿服务项目深入融合,使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晋元学子成为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促进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

  发挥晋元寄宿生活教育管理特色,依托生活教师团队,开设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培训课程。依托学校食堂“晋之味”面包房开设烘焙食品制作课程。

  二是劳动服务实践。开设结合值周班项目的校园劳动实践课程。2021年3月,学校开始推行校园服务值周班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实践。一周时间内,学生将参加校园环境保洁、分类垃圾清运、饮用水运送以及食堂就餐管理和防疫测温岗位执勤,并承担本周的校园各类志愿服务。同时,在班委会的组织下,开展对学校日常管理、生活服务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考察研究。两周后,以班级名义出具包括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的调查报告。在培养劳动观念,丰富劳动体验的同时,提升规范和责任意识。学校开设结合高中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公益劳动实践课程和结合家庭生活的家政劳动实践课程。

  三是职业劳动体验。开设结合研学考察项目的农业劳动体验课程。2019年起,我们将高中生农村社会实践与研学旅行整合融通。在谢晋元将军故乡、世界长寿之乡广东蕉岭县我们开展了现代农业考察、荷花养殖采摘、坡地作物种植、最美乡村寻访等活动,江南少年来到岭南农村当起了农民。而在江苏阜宁,学校开辟了一片耕作田地。每年秋季作物成熟后,全校师生都能在食堂分享到包括玉米、毛豆等农产品在内的研学团队劳动成果。南北双线研学均设有“农家一日”农村生活体验项目,包括随当地农村学生家庭开展半天当季农业劳作,动手做一餐农家饭,进行一次新农村建设家庭访谈等内容。通过开展上述活动,让师生在更为广阔的地域,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农民,体验农业劳动。

  学校开设了结合生涯规划项目的职业劳动体验课程。建立优秀校友生涯规划导师团,充分挖掘学生家长任职资源,携手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产品销售、司法警务等职业劳动技能实践。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赋予劳动极大的神圣与崇高。高中生劳动教育对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立志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自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担负重大责任。

  晋元高级中学将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力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系列文件精神,着力构建高中阶段融合式、进阶型,学悟相辅,知行合一,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让美丽的劳动之花绽放于每一位学子心间。(作者:姜炜  单位: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收起

取消
  • 首页
  • 电话
  • QQ
  • 服务中心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