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教育对育人的效果与途径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五育融合”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学生的成长。每门课程,每种教育都可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综合的影响,所以“五育”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控江中学一直以来有着“玩学合一”的教学特色,控江文创中心所开发的课程与控江中学劳动教育体系化不可分割。在劳动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劳动的技能与实践过程,更要注重劳动的价值取向,赋予劳动正确的意义与魅力。针对技巧类劳动课程,文创中心开发制作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项目,使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然美感,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感受生活之美,例如植物编制、衍纸艺术等;针对科技类劳动课程,文创中心将新科技体验与艺术相结合,通过新技术平台与载体,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提高科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知识构建能力;针对实践类劳动课程,文创中心搭建真实的学习场景,把课堂放到生活的社区与身边的项目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创意和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认清知识的力量,思考如何用知识来服务社会。
技巧类劳动课程关注劳动的方式与方法,融入价值,融入美感。控江文创中心近年来开设了布艺、拼贴、植物编织、皮具入门、旧物改造、水拓画体验、纸艺工程等课程,在其中将劳动技能与自然认知、艺术美学、纹理美感、工程思维等结合,不仅让学生动手摸索、实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构成,从色彩、纹理、构图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认识。
科技类劳动课程关注劳动的载体与工具,融合科学技术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与创意产出之间的联系,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是一种工具,是为生产服务的,为创造服务的,其产生的效益与效果又会反过来提升创造的境界,产生良性的循环。在课程的体验与科技的应用中,赋予学生驾驭技术的能力,也让其了解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学会主动学习与思考。文创中心为此开发了AR技术与海派文化、3D打印机组装、新媒体拍摄、智能缝纫等课程,获得了学生良好的反馈。
实践类课程关注劳动的体验与意义,结合现实问题,构建实际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和生活的重要手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劳动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只有尊重、热爱生活中的劳动,才能将繁琐的日常劳动上升至艺术甚至哲学的层次,只有了解劳动对于生活的改变,才能真正理解个体对于社会的价值。文创中心为此开发了社区文创、海派文化表达课程,并特别邀请了校外专家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路演分享,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提升。
当然很多时候“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挑战。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挑战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许不单纯是线上线下、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形成基于融合了兴趣、方法、习惯的“五育融合”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挑战带来的是全新的思路和全新的教法,既要善用学科领域知识,又要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中考虑到“五育融合”理念。文创中心在开发课程上,无论是常规课、导航课还是社团课程都关注学生创意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美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拓展创意思路,帮助学生创意落地,扩大学生创意作品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学而能思,进行自主学习。
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学生依然不够重视艺术课,常认为艺术课就是绘画,劳动课就是做手工;对于劳动教育,如开设专项课程增加考核难度与作业量,学生则会认为是负担与压力。
最后想以学生对课程的一句评价作为结束:手作工坊的制作原料都是平日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可如何将其安排成适合在两小时内完成且有极大创作余地的手工制作则需要很多巧思,希望这份巧思可从课堂中延伸出去,为生活添加一些亮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从微小事物着手便能发现创意手作之美。(王独伊 单位系海市控江中学)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