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职称论文快速发表,最快可当天录用!

19829677139

首页 >> 论文评鉴 >>教育论文 >> 新劳育拓展课程建设:成长 责任 创造
期刊咨询 论文投稿
更多

夏老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

周一 至 周日 : 9:00-6:00

联系方式:

夏老师电话:19829677139

微信二维码
更多

二维码客服不带白边.png

扫一扫添加微信咨询

详细内容

新劳育拓展课程建设:成长 责任 创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我们以此来命名课程,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凸显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劳动创造人本身”拓展课在高一年级的自主拓展课堂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通过历史、生物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生物多样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亲身体验,探索以劳立德,以劳强心,以劳健体,以劳养勤,以劳育美,以劳启智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首先,确立进阶式教学目标,落实劳动观念、情感、技能、精神培养的统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八个,分别是:涵育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认识到劳动是个人发展成长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锤炼坚强的劳动意志,能吃苦,不怕脏,直面挫折,积极进取;树立崭新的劳动意识,初步建立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了解农业工具、木作工具、厨具、园艺工具等常用生产、生活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农作物栽培、采摘,养蚕、养鱼等基本常识;追踪前沿劳动技术,关注粮食安全、物种保护、基因改良等热门话题和光伏农业、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初步理解新媒体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高现代传媒和公益服务劳动意识。

  其次,开发体系化课程内容,实现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统一。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坚持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的统一,共分三个板块,每学年60课时,按节令安排活动并根据气象条件适当调整。

  比如在第1模块“生活技能大比拼”中,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简单的烧饭、清洁、收纳技巧。要学会节日民俗食品制作,在青团、粽子、月饼、汤圆、水饺中根据节日选三种传统食品制作,每次2课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掌握传统食品的制作技艺,传承民族文化。在家务劳动竞赛中整理自己的卧室和书桌,清洗厨房、卫生间、马桶,用iPad上传清理前后的照片5张和1分钟视频,课堂交流点评,也要注意隐私保护。

  第2模块“我是生产小能手”围绕中国传统蚕桑文化和农耕文明开展活动,女生一年两季在校园养蚕,传承古法养蚕技术和手工抽丝、剥茧、扎染、刺绣等传统女红技艺,学习蚕病防治知识和植桑扦插技术。调研蚕丝市场,开展以蚕丝文化为主题的科研活动。男生以校园外一片荒废的苗圃为试验田,修剪杂草,开荒种地,掌握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开展园林设计、有机肥发酵、滴灌技术等现代农业实验。

  第3模块“公益达人养成计划”弘扬钟扬精神,让学生领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建设校园动植物种质库,应用全息展示平台和VR技术,建设农耕博物园。

  除固定教学内容外,学校还不定期开展对话劳模、走访非遗传人、大国工匠等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并参观现代工农业园区,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科技。

  再次,构建系统化评价指标,促成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我们为“劳动创造人本身”课程设计了评价量表,量表分为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成果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细分了关键指标。比如劳动态度的关键指标为热爱劳动、团队合作、专注程度,劳动能力关键指标为动手能力、质疑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劳动成果关键指标为数量、质量、创造性。每个关键指标都会有相应的考查要点,在实施过程中,运用评价量规,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劳动创造人本身”新劳动教育拓展课程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与自然生命结伴成长,体会了劳作的艰辛和成长的快乐,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上海市植物学科学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士超博士在本课程指导中说:“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人的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孩子们整天忙于学习,缺乏闲暇时光,忽略了人与自然交融,阻碍了天性的释放,普遍存在自然缺乏症,对身心健康不利。通过劳动体验亲近自然是非常好的救济措施,教学内容设计也比较有趣,会很受学生欢迎,希望增加开放性教学内容,坚持长期建设。”(宋小军 王臻璐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8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51期刊论文网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产业基地航天大道288号

【免责声明】:51期刊论文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 电话直呼

    • 19829677139
    • 夏老师 :
  • 学术职称发表咨询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蓝坛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